背景阐述
广阳岛位于重庆主城铜锣山、明月山之间的长江段,三峡大坝175米蓄水位线以上,面积约6平方公里,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绿岛。2017年前广阳岛曾规划了300万平方米房地产,虽未实质性开发,但已搬迁1万余原住民,留下诸多开发痕迹,千百年来形成的良田沃土退化,山林植被次生野化,自然水系断流,滨江活力尽失。
1 破坏的本底
广阳岛在大开发阶段,自然和人文本底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一是生态系统逐步退化。岛内千百年来形成的小尺度梯田、自然水系等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
(2)二是人文古迹大面积损毁。岛上原有田园乡村形态消失殆尽,留存的抗战机场遗址等历史文物年久失修。
(3)三是开发痕迹处处可见。岛内平场形成2.68平方公里开发地块,种植土被严重破坏,留下7个大土堆、25处高切坡、2处采石尾矿坑和25.45公里市政道路。
2 目标:聚焦生态与风景,寻求优解的“生命共同体”
遵循广阳岛陆桥岛自然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演替规律,创新应用“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及“润土”策略,集成创新生态领域成熟、成套、低成本的技术、产品、材料、工法,融合生态设施、绿色建筑,精心打造“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生动表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示范以生态为魂、以风景为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
3 设计方法
(1)保护为主,促进生态修复与生态管理
坚持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划定山林保育范围,保护原生山体、滩涂,同时采用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为主的策略,分类分项保护林、水、田、草等生态要素,优化生态资源配置,应用乡野化理论,优化生境结构,以实现生物多样性、栖息地和食物链的整体保护与提升。
经过接近四年的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全岛自然恢复面积达67%,植物恢复到500余种,植被覆盖率90%以上,丰富的食物链、多样的栖息地,吸引了300余种动物,新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黑鹳、乌雕、黄胸鹀等。
(2) 基于本底生态要素,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水:模拟全岛地表径流方式,划分雨水分区,提取现状蓄水区域和潜在蓄水区域,恢复因大开发而被切割的水脉,再现自然水文循环过程,恢复了全岛“九湖十八溪”的水脉结构,综合应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技术,还原岛内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能力。
营林:调查了解岛内植物主要类型与分布特征,分析营林潜力空间,按照地带性植被分类,保护远身林地斑块,梳理近身空间,补充常绿植物和色叶植物,形成独树成景、片林成景、片色成景的森林格局。
疏田:梳理岛内农田结构布局,再现原有水田和小尺度梯田的肌理结构和生态条件,并结合“上田下库+智慧灌溉”现代农业储水、灌溉等技术,恢复部分原有水稻、油菜花、柑橘、向日葵等农作物的种植,形成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
(3)延续原乡文化记忆,践行还岛于民
植根于巴渝文化,传承山地人居智慧,保护遗址环境,恢复原乡院坝,延续农场基因,以巴渝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串联岛内文化记忆线索。如今,岛上可策划多项市民钟爱的活动,举办原乡节事,联合重庆马拉松举办环岛马拉松比赛,赏油菜花和粉黛草,同时提供巴士服务,将游客送达多个主题服务驿站,这座岛成为辽阔新区备受人民喜爱、承载市民欢声笑语的江中绿舟,为重庆市民提供更加美好的乡野生态体验。
4成果与影响
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经过近四年的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广阳岛已经实现还岛于民,变身为城市功能新名片。它不仅修复了受到破坏的尾矿坑、边坡、湖塘、梯田、林地,而且提供了多样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同时,通过“生态+”发展模式,广阳岛正在片区内外转化为由大生态、大数据、大健康、大文旅、新经济等“生态产业群”构成的绿色资产,这座岛承载着长江生态保护展示、大河文明国际交流、巴渝文化传承创新、生态环保智慧应用等功能,助推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繁荣,奏出一曲悠扬的生态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