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广州增城再生水厂景观设计

2022-09-06 发布
首页 / 设计类 2955 0 0

GVL

积分:296

私信

本帖最后由 GVL 于 2022-9-7 17:03 编辑

(1)项目概况

        广州增城再生水厂位于广州增城区石滩镇,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内,是一个新建的再生水厂,占地面积73903㎡,实际景观设计面积为41781㎡,总投资约12.9亿元,园林景观建设投资额650万元。该项目属于珠三角厂网一体化民生工程,也是增城区人民政府极为重视的市政建设工程,该水厂的建设减少了该地区直排水体的污水总量,对保护增江、缓解东江流域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的场地前身是一片桑基鱼塘,在建设过程中对鱼塘的堆填和开发蚕食了原本的农业用地,人为的钢筋混凝土工程破坏了原本的水文和生态环境,并且无论是在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都将产生巨大的碳排放,导致周边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威胁,因此,业主希望在再生水厂建设的同时对场地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兼顾景观功能和低碳技术,实现宜人、宜居、宜水的多功能生态景观。


        本项目以200元/㎡的低成本造价,通过景观策略解决了场地内雨水和污水尾水对环境的威胁、建设成本与维护成本的制约以及对提升水厂景观空间品质的迫切需求等难题,实现了低成本高效能的示范型低碳水厂景观建设,并在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取得了多重效益。


(2)设计思路

        通过对在地文化的挖掘,作为珠三角特有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展现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水网纵横、地势低洼、洪涝频繁的地理环境进行可持续适应性改造的智慧结晶,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学价值,其网状肌理形成独特且艺术化的景观地貌成为典型的乡土农业文化遗产。


        项目团队希望通过模拟桑基鱼塘和桑基围的生态理念与技术来修复因项目开发而遭受破坏的再生水厂厂区生态环境,为使用者带来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再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文化景观,重新唤起人们对区域文化的回忆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在设计形式上,将“桑基鱼塘”凝练为设计语言,利用栈道、道路、湿地、绿地等勾勒基塘的形状,亲切舒缓的基塘肌理唤醒了人们的“乡情”以及对自然和土地的热爱;在生态技术上借鉴“桑园围”的建设理念对场地内的雨水和污水进行管理,并对场地进行生物多样性修复,以可持续发展地眼光在场地内构建良性的生态系统循环,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将该项目打造为示范型绿色低碳水厂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3)设计亮点

        1再现桑基鱼塘地貌景观
        项目团队将“桑基鱼塘”凝练为设计语言,从不规则的基塘中提取简约、硬朗的多边形线条,利用栈道、道路、湿地、绿地等景观元素勾勒大小不一的基塘形状,这些几何体或为种植乡土植被的微丘,或为小型的休憩平台,或为湿地中的小围塘,或为大的调蓄塘,共同组建桑基鱼塘的网状肌理,在场地内再现桑基鱼塘的地貌景观,不仅使人们在这里体验肌理间生动丰富的功能联系,同时回应和延续了在地文化。



        2桑园围理念演绎现代的雨水、污水管理技术
        为了更高效的收集和处理场地中的雨水、污水,项目团队将“桑园围”的建设理念融入到湿地设计中,在人工湿地中模拟基围、河涌和窦闸,利用水位差来调节水位,净化水体,控制不同时期的湿地生境:旱季时,打开污水厂与湿地连接的“窦闸”,将尾水引入一个个小“围塘”中进行沉淀和净化,再进入到“河涌”(调蓄塘)中进行调蓄、储存和回用,雨季时,关闭“窦闸”,湿地主要净化和调蓄场地内的雨水径流,“河涌”(调蓄塘)与外部水体连通,当场地内涝、水位升高时,则再次打开“窦闸”,将多余的雨水排走。




        3低碳景观策略
        受地理位置和经费的限制,以及“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开发目标,项目团队从设计、施工、运维的项目全周期进行研究思考,并提供了低管理维护策略、固废回用策略,希望在厂区内构建健康的碳循环系统。
        项目团队经过研究发现,绿化养护面积、绿化灌溉、绿地照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等绿地管护措施等都产生了较高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绿地土壤的固碳效益,因此项目团队在最大化保护现有的植被的基础上,减少球状灌木的种植,减少大型乔木的数量,将观赏重心转移到密植的灌木绿带上,适地适树,采用抗性强、固碳效率高的乡土树种,并且选择无需过多人工干预的地被品种,例如芒草、肾蕨等多年生植被,构建生态上安全可靠的植物群落,仅靠雨水就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减少施肥灌溉等维护频率,丰富的植物多样性配置可有效避免害虫爆发,降低维护难度。





        为实现厂区环境的碳循环,减少废物和垃圾的产生,项目团队针对施工和运营阶段皆提供了相应的固废回用策略及新技术。在施工阶段使用超过30%的材料为含有回收材料的复合材料,湿地中的木栈道使用复合木材代替传统木材,并且更加耐腐蚀,使用寿命更长,厂区内的道路垫层和基层则使用了含有废铁和砂的混凝土,极大的减少了原材料的生产和运输;在运营阶段,日常植被维护中产生的枯枝和落叶以及其他生活垃圾经过机器粉碎后,在发酵剂的作用下,可以生成天然有机肥,再运用到绿化上,并对土壤进行改良,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4可视化游径空间的表达
项目团队在展示花园和湿地花园两个重点区域内设计了曲折的游园路径,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结合植被、微地形、水体营造空间的绵延之感,移步异景,提升了人们的游园乐趣。项目团队还在休息平台的设计上施以巧思,在座椅对面设计生态碎石渠等海绵设施、低维护的海绵植被以及海绵城市科普展示牌等,当人们坐下休息时,视野范围内可轻易观赏到精心设计的海绵景观,增加了场地的可视度,实现场地的教育性、便利性和展示性。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在游径路线上增设了全区导览系统和丰富的生态低碳科普展示牌系统,极大提升游径空间的可视度,具有科普展示、环境教育等功能。




        5生物多样性修复
        项目团队尽可能为鸟类、鱼类、昆虫及微生物提供健康的栖息地,通过构建植物驳岸、增加湿生植物种植、减少硬化的下垫面等设计手段,避免单一物种泛滥,减少对厂区环境的人为干预,并利用生物操纵技术维持水质,调节生态系统内营养级之间的关系,调整湿地内生物群落及生境,通过投放肉食性鱼类、投放微型浮游动物、水生植被管理等措施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及藻类生长,创建不同的湿地自然生境,减少对人工维护的依赖,打造自然野趣的湿地景观。



        6生态自然教室
        考虑到作为生态低碳水厂景观示范区,项目团队将该项目设计成生态自然教室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和学习。项目团队规划了两条参观路线适应不同人群的学习体验,分别是政府部门参观路线和业内人士学习路线,并制定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包括桑基鱼塘科普展示课程、桑基围工程技术展示课程、有机废物沤肥过程展示课程、低碳材料展示课程、风光互补路灯展示课程、海绵城市展示课程、湿地净化原理展示课程、生物多样性展示等20余项生态教育课程,完整地向社会人士、校园学生、专业同行展示了生态低碳水厂景观的建设思路,具有极佳的教育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GVL

积分:296

私信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