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特征:
1. 固定结构:场地拥有明晰的“前场+售楼处+后场+样板房”的结构形式。这一结构给到设计师很多空间动线上的前置条件。
2. 固有属性:前场空间本身的场地属性是一个城市街角广场,周边是一片正在建设中的城市空地,所以在未来建成后的一两年内,它将作为临时性的展示空间存在于这个不断变化的城市一隅。而后场空间,隶属于未来大区,是个永久性的场地空间。
3. 尺度限制:场地的空间尺度尺度的局限性,也给到设计很大的限制。
因此在综合梳理场地所有问题之后,设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独特城市界面引领未来。需要构建一个与周边截然不同的边界,以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引领来访者去面向城市的未来。
2. 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围合的界面让内部空间更加显得捉襟见肘,所以需要在有限尺度的空间中,通过独特的巧思,营造一个能解读出无限内容的空间。
3. 未来生活图式的描绘。在后场的大区空间中,描绘出未来的生活场景,为未来生活提供可以永久保留的活动空间。
我们希望跳出种种限制,用现代艺术的视角从更漫长的时间维度,更广博的空间维度,去思考这片场地。
因此在设计的解读中,故事由此开始:奉化这片土地从远古开始便是山与海的交汇之地。这片土地在经历千万年山与海的交织碰撞,从热带浸润期一路走到沼泽期再到现如今的生活平原,是一部极为波澜壮阔的,记录万物于山海交织间蓬勃生发成长的自然史。
设计试图以艺术手段去再现这样一个瞬间:
在海与山的交界处,海水冲击着山的岩石,
当海水冲击岩石的0.1秒,发生了什么?
0.1秒无论在哪里都是历史上毫无记录的一个时间点
正因为毫无记录,
允许人们在时空错位之间任想象力翻飞。
所以在这0.1秒可以看到什么?
是海水无数遍冲击山石的瞬间,石块碎裂后的肌理?
是飞溅起的碎石敲破时空的黑暗?
是脱离了山石后形成的空腔,
映出另一个世界的水的色彩?
是成为未来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孩童奔跑的乐园?
在海石交互间,会不会有未来期待的生活空间?
穿过时间的隧道,能不能抵达生活的彼岸?
在这里,山海相触的0.1秒是设计的起点,艺术是设计的呈现手段,光影是设计的主要对象,而生活才是设计的目标。设计试图定格海石碎裂的瞬间,将冲击出的碎片重新组织成了场地的一个连贯的表皮,让构筑的里外与场地的内外都互为表里,使前场的围挡、界面、甬道、中庭的问题一次性消解于其中。这层表皮是具有一定实验性和企图心的,想将关于海对山撞击一瞬间的所有想象溶解于其中,同时将空间所有问题消解于其中,最重要的是,将人的体感从周边建造的凌乱体验中剥离出来,抛入一个全新的描绘未来生活艺术的世界里。
空间段落和节点可以总体表述为五间四幕:
五间:界面、入口、中段、后段、水庭。
四幕:叠影装置、海石之门、日光幻境、水光通廊。
光影在空间中,往往被书面的定义为介质,但在这个海石定格的瞬间,我们希望光影是可以设色的实体,幻彩亚克力成为捕捉光影的介质,让光影成为空间的艺术品。
界面——整个界面,试图定格住“海水冲击山石碰撞的0.1秒”瞬间,以海石碎裂的肌理重构整体城市的界面,塑造项目的艺术吸引力,而幻彩亚克力装置“叠影”穿插于其中,漏景内庭小景于城市,让观者经过时透过层层带有迷幻色彩的介质,对内里更加心驰神往。
入口——继续延续着0.1秒的肌理,在空间中伴随着行人不断折叠前行。海石碎裂的瞬间被定格于此,白色的洞口有无边的吸引力将人吸引入内庭。
中段——静思的空间,在此处水影幻境,光影如织,白日夜晚因天光的不同而有不同空间体验。在细节上设计又以幻彩亚克力为介质,捕捉晨间与暮色时的阳光,在场地中呈现出不同的光色肌理。
后段——水光通廊,幻彩亚克力与光线交织,成为吸引人进入庭院的动力。内庭院在幻彩介质的背后,逐渐在人眼前展开。
水庭——尽端有幻彩亚克力构成的光影艺术品,隐现于杉林之中,缓缓叠瀑无声流动,成为庭院中涌动的空间底色。乘着粼粼的叠瀑而行,直至进入售楼大厅,前场的这一场水影石的艺术之旅暂告一段落。
项目后庭还在施工建设中,未来将作为大区的一部分存在。在后场,0.1秒的海石又将有更为奇妙的空间变化,无论是项目本身,还是设计,都让人觉得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