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合工大设计院 于 2020-8-31 17:01 编辑
项目概况 项目总面积约37123㎡,单方造价约960元,一期工程于2019年6月建成。设计对象原为一座由60万方建筑垃圾和弃土堆积而成的渣土山,相对高差约30米,体量巨大,土壤贫瘠,构造复杂且不稳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视觉污染。基于棕地复兴的基本理念,本着为市民提供优质且有特色的绿地空间的原则,高地游园于2015年底开始建设,基础设施预埋、先锋植物先行,进而营造山体风景林,待土壤沉降稳定后,实施游步道、观景平台、山顶乐园等游憩设施及用于疏解山体雨水的旱溪、雨水花园和排水道等。最终,经过约四年时间的积淀,实现了从废弃地向城市生态绿地、风景高地的转变。
设计理念 2015年设计初始,场地上的渣土山已形成5年之久,项目的设计初衷是“变废为宝”。采用棕地复兴的基本理念,基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考,以最小的土地投入,健康化的土壤治理,最大程度地优化城市绿地系统格局,提升生态环境,消除城市环境隐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该场地的环境改造还采用了海绵城市设施的基本措施,根据对地形和场地雨水链的重新梳理,高地游园内设置了山顶雨水花园、樱谷旱溪、沿山雨水带、山隅湿地等多处雨水系统景观。雨水链的打造也为山体绿化的补给灌溉带来了可持续的经济性。为游人提供科普的同时,更带来了观景价值、生态价值。
设计亮点 1、应对渣土山种植 渣土的成分复杂,土质松散,易造成滑坡,在设计初期优先解决山体边坡加固的问题;由于弃土土壤贫瘠、垃圾混杂、细菌滋生,且土壤存水差,渗透差,坡度陡,种植难度大,设计初期以先锋植物先行,在完成固土及土壤修复的过程后,再进行风景林带的营造和重点观赏植物的补充。 2、雨水花园建构 针对项目本身的特殊性,设计团队基于场地水敏性的分析,通过对山体的地形整理,以及坡度对地表径流的流量、蓄水量的影响,整理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雨水管理系统,设计使雨水基础设施景观化,将雨水链变身为风景链。同时,雨水管理系统的建构也促进了游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循环,减少了场地极端旱涝及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3、景观化的边坡治理 边坡治理重点针对渣土山本身土质松散,易滑坡的问题,为加强山体的稳固性,避免造成滑坡灾害而进行的一项防治工程。项目陡坡段采取了格构边坡加固的方式,缓坡段采用石笼子、毛石挡墙等景观化挡墙进行地形景观营造。边坡工程结束后,再利用常青的藤蔓植物由挡墙上自然垂落而下,为山体步道增加了多样性和趣味性,弱化了加固构架的生硬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