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DS 于 2023-8-30 18:44 编辑
项目是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苏州河畔的一块代建绿地,是一个典型的15分钟生活圈的基底,以住宅为主、商业跟医疗配套陆续引入;典型的一条宽30-40米的水道,典型的垂直水岸,已建成成熟的绿化生态结构,以及对应的技术要求体系如绿地率等。
代建绿地vs社区水岸vs家门口的口袋公园
公共绿地同时兼备了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它的公共性并不存在于物质空间,本质来自于交流。同时,作为代建绿地,本身还带有“泛示范区”意图,体现一种生活方式,以及区域建造的品质跟补充周边单一地块或因空间有限无法满足的室外空间服务内容。因此我们优先考虑的是,不同人群在其中停留的时间所获得的空间体验,以及可能参与的不同活动。
在造价、工期等技术优化后,我们的方案是保留场地现有地形条件,顺势疏理植栽;通过视域与通道与城市链结,以及城市家俱的介入;并基于工作室近两年对公共空间研究的五个典型空间原型发展,以活力草坪原型打造复合型空间,一个共享的活力场所。
全场地去台阶化:打造无限可能性的活力草坪
具体的策略表现为:首先融合边界,贯通公共设施;
其次,结合场地现有条件,用五种空间原型(林荫大道、树阵广场、开阔草坪、疏林草地、近人水景)串联及过渡完成邻里到公共社区中心及商业空间的氛围转换;
第三,在基底场景营造上主要仰赖景观梳理手法,尽力保留场地原有的树木,同时设置活动用草坪、草坡。
此外,也要平衡儿童与全年龄段的使用特点。这样的设计策略之下具体呈现出的是一个轻松简单的、让人自由舒展的空间,不同的年龄段都能在此休闲赏玩,可以有各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形成多元的社区文化。
“公园+”的新挑战
在不开辟园路的情况下引导人们踏上草坪, 让空间更复合多元;并鼓励交流的可能性;接受草坪的生长规律。
引入的树桌吧台沙龙提供了有机的活动范围与活动类型变动的可能性,鼓励个人与群体都能好好的享受这个空间。
新置入的林荫广场则放开原有草地、链接社区入口成为滨水岸线聚集的活动广场,成为整个滨水岸线的枢纽站。
草坪类型一: 儿童活动场地保留原有功能布局,围合出自然探索的场所,全龄段可参与的空间激活场地的复合使用。
草坪类型二: 潮玩绿浪水岸,通过自然起伏的草坡地形,提供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及方向的运动空间。
草坪类型三: 结合门球场、三人制足球场的规范尺寸,通过坐凳围合出草坪空间,作为运动比赛场地或举办市集、展览。
空间缝合与留白
对于提升或改造项目所呈现的空间风格是否要保证整体性的完成,我们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有许多的讨论:内容包含但不止于水岸栏杆是否置换为更为简约的形式;铺地材料是否全面敲除进行统一;场地内非完整饱满型态的保留树是否置换。我们采取的态度是:在空间风格上允许并置与变化;在工程上轻度整理,而不追求完形。这需要甲方管理团队与现场施工团队的大量现场测绘、交接施工方案等针灸式的协助工作才能做到。
从设计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上镜、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项目。我们学会在这样的水岸空间里选择放弃部分展现设计精致度却高资源耗费的内容,去尽可能地把资源留在满足功能的需求。这个项目对我们的意义,也许在于,没有亭台楼阁,现在这种复合叠加的呈现方式仍然是交流能够发生的场地,是人们愿意在此地花时间的;在低预算的范围内可实施、可操作、可持续的,相比其他高投入的项目来说,它的可复制性更高,将来的可变动性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