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位于东岸市北区,这里是二战时期德国规划的华人区建筑密度与人口密度大,里院老建筑几乎占据整个老街区,人们缺乏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和绿色的自然景观。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中心逐渐向东迁移,东西快速路大桥建起,基地成为青岛老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一定的形象展示功能。
里院文化是青岛本土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 老城区逐渐衰落。外来人口的流动和居住人口的老龄化使得里院的居住环境日趋恶化,基础设施破旧落后,往日邻里和睦,气息浓厚的“里”文化已不见踪影,代表青岛城市符号的里院正在消失。
基地的拆迁导致李村路,阳谷路等多条老道路消失,取而代之的高架不仅破坏了场地原有肌理,影响里院居民生活,桥下空间也从此被废弃,沦为垃圾堆放和乱停车辆的灰色空间,城市记忆和传统生活方式由此丧失。
规划目标
人群分流,空间对位。隔离高架污染,完善老旧社区功能,为各类人群提供活动空间,促进交流,追寻百年里院记忆,激活城市灰色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城市的归属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