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二环与三环之间,跨青山、洪山、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三个行政区,是武汉市青山海绵建设示范区建设的标志性精品工程,也是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工程,区域重要的排水通道,大东湖生态水网引江济湖的引水通道。其北起落步咀闸、南至东湖,总长4.7km,控制宽度100~140m。目前工程已完成验收,获得了“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奖银质奖”、“中国特色海绵城市建设样板工程”的奖项。
二、设计思路
东湖港设计通过建立连续的滨水景观风貌、延续多元慢行交通流线、实施清淤疏浚清杂清障、完善低影响开发雨污分流等内容,构建完整的生态廊道和生态环境体系,打造多元化的休闲功能以满足所有年龄阶层使用者的需求,建立安全、宜人、舒适、充满活力的生态绿色港渠。
三、设计亮点综合其上位规划及区域形态,构筑沿河文化景观,营建“四大主题分区”,展示地域文化,重塑滨岸活力。沿河滨岸空间营造多元化的休闲功能以满足所有年龄阶层使用者的需求,建立安全、宜人、舒适、充满活力的开放性慢行空间。通过整合河道各区段文化特征,设计将河道分段建设为“鎏金承业段”、“乐活轻享段”、“古韵雅集段”、“屏翠悠然段”四大主题分区,切合区域文化形态,分别展现沿河的青山工业风貌、杨春湖新城风貌、北洋古桥风貌及东湖风景区风貌。
提取各风貌区域文化元素,落实到河流形态、空间布局及构筑物建设,通过新建文化景墙、主题雕塑、桥梁立面装饰、植物配置等表现手法,多方面体现滨岸空间文化特色。
东湖港共新建7座人行景观桥,景观桥的设计基本延续北洋古桥的拱桥形式,整体风格统一,将桥梁整体融入河道两岸景观之中,造型、色调上均简洁、明快,在立面上体现武汉本地特色文化,营造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景观氛围。
以维持港渠原有自然形态为原则,一改传统水利建设,杜绝河道硬化、渠化和河流形态的改变,恢复原有河流自然蜿蜒及周围的滩地、缓坡,护岸的设计以能弯则弯、能宽则宽,尽可能采用生态护岸形式来维持原有的岸线状态,港渠两侧护岸全长为9.4km,其中生态护岸长度占比96%,包括生态阶梯式挡墙护岸、生态湿地型护岸、自然缓坡型护岸等多种形式。
按照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的总体要求,通过港渠综合整治及建筑物工程建设,打通长江与东湖水系连通通道,实现区域水资源灵活调度,加快区内河港水体循环,改善水环境。
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是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将长江与中国最大城中湖东湖相连,经下游港渠自流出江,形成水循环体系,引水规模为30m³/s,平均水深为2.5m,河道底宽为30m,水质目标为Ⅲ类。把“长江——东湖”两大生态斑块的串联,能使水体、物种、植物等要素流动起来,具有物质源、汇、传输、滤过、阻抑以及栖息地等功能,完善区域的生态系统完整性,构建平衡、可持续的生态网格。河道水系连通从整体上改善区域水体质量,提高河道的生物多样性,为大量的鸟类、鱼类及两栖类提供栖息的环境,形成富有生机、活力、可持续性的的生态绿廊。
采用雨污分流的形式解决外部污水汇入港渠,初期雨水在排入河道时,通过在出水口设计沉淀池对初期雨水沉淀后排入河道,保证河道整体水质。
场地内主要面源污染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措施进行有效控制,主要包括合理布置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渗透型植草沟、转输型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道路及节点广场处均根据景观布置需要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陶瓷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这些设施的设计可保证东湖港径流总量控制指标达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