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半亩方塘一鉴开——杭州市莲花港河“善”主题文化公园景观改造

2020-07-17 发布
首页 / 毕业设计 2622 0 0

huangxiting

积分:67

私信

本帖最后由 huangxiting 于 2020-7-31 13:46 编辑

设计说明:
简要说明
本设计方案主要针对的场地问题在于该场地作为文化公园,其文化表达缺少与地方特征的结合;滨水部分为规整式人工驳岸,缺少河水与土壤的生态联系,亲水性较差;河道下游受到挤占而变窄,导致流量大、流速急的问题。通过设计基于场地历史文化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对该场地进行景观文化主题的再造,以及改善场地内的雨洪问题、提高场地的景观弹性。
该方案从场地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入手,并与“善”的主题联系起来,其三个主要时期所形成的“生态林沼”、“农田鱼塘”、“名士云集”景观分别对应了对“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三个方面的善文化的表达从而提高文化表达设计的场所感,体现地方精神
通过营造“滨水湿地-农田-湿塘”三个层次的洪水阻隔、净化、滞蓄系统提高场地应对洪水的弹性。同时该方案也考虑了提高公园建设的社会参与,促进邻里交流,以及通过农业鱼塘体系进行开源节流,提高场地经济收益,从而达到经济节约的效果。


详细说明:
该场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原为丰潭文化公园,西侧紧邻莲花港河。原公园围绕“善”主题进行文化公园建设,主要用于服务周边的居住区市民和商业区、创业园中的工作人群以及周边校园的学生。

1. 项目背景
1.1 用地现状
莲花港河文化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丰潭路,场地西侧为杭州西溪湿地,南 面为西湖风景区,相对于这两处著名景区来说场地缺乏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主要以服务周边 居民和创业园工作人群为主。场地西侧紧邻莲花港河,东临丰潭路,北临文二西路,南临文三西路,周边小区包括金都新城、嘉绿西苑、香樟公寓等。
1.2 项目定位
场地的定位为便于市民日常休闲服务,方便居民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和日常沟通交流的文化游 憩公园。主要包括①加强文化在地性:原场地围绕“善”的主题营造文化公园,因此在该园的改 造种仍然保持其原有文化主题,并对文化的表达与地方历史相结合,并将“善”的内容具象至“自 然、人与自然、人与人”三个方面;②公园弹性水处理:解决由于下游住宅小区水岸莲花公寓挤 占河道导致的公园雨水问题;③提高社会参与:增加场地对于各个年龄层次人群开展活动的多样 性;④农业体验:在进行雨水处理的同时,节约水处理以及公园维护管理成本,达到经济节约的 效果。
1.3 现状分析
1.3.1 优势分析 (1)地势平坦,无复杂地形; (2)交通:场地周围交通往来便捷,且处于丰潭路与文二西路、文三西路两个交通枢纽之间, 且未来文二西路与丰潭路路口将新增地铁口丰潭路站,因此场地的交通将更加便利; (3)植被:绿化率较高,较少硬质场地,植物种类丰富; (4)文化:该公园是西湖区首个城市文化公园,于 2015 年建成,该园以“活动公园,文化 乐园” 定位,以“首善城西地 最美溪湖水 熔古铸人文 骀荡润丰潭”主题引领,紧密结合城区 印象和辖。
1.3.2 弱势分析
场地的主要问题可以分为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四个方面:文化方面——①该场地作为文化公园,其文化表达缺少与地方特征的结合因此其“善”的主题表达内容空泛、抽象,缺乏地方性生态方面——②滨水部分为规整式人工驳岸,缺少河水与土壤的生态联系,亲水性较差;③河道下游受到挤占而变窄,河道的洪水容量受到影响导致河流流量大、流速急的问题社会方面——④场地中的活动空间类型较少,缺少宜人的社会交流空间氛围和多样的休憩活动场所;经济方面——⑤公园的维护管理较为粗放,缺少养护管理的人力和资金。
1.3.3 场地目前需要改善的因素
1)提高场地滨水地带的水土生态联系,增加场地的亲水性;
2)提高场地的景观弹性,实现场地内对洪水的净化、存蓄、滞缓处理;
3)提高场地“善”主题文化的地方特征,使文化与城市特点相结合;
4)增加场地内的开放活动空间;
5)提高场地经济效益。

2 设计理念及总体架构
2.1设计原则
(1)基于场地特征
面对当下“千园一面”的现状,该设计将尊重场地的特征以及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 件,公园设计的形式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根据人们的使用需求和自然条件,强调场址对设计 的 决定作用,构建具有地域和场地特征和景观环境[9],按照合理的设计逻辑而产生的最终形式。
(2)基于过程
景观的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都是有生命的,景观不仅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其 形态和外观,行走在景观当中的游人也处于一个动态观赏的过程,因此景观的规划设计不是一蹴 就的,还要考虑在时空状态下景观的过程特征,景观设计也不是设计一个最终形态,而是设计 个过程和框架,在人为的控制和引导下使景观在这个框架内生长和发展。 “生命景观”即反映了 这种设计理念:自上而下的功能式组合设计到自下而上的以场地过程 为基础的开放式动态设计。
(3)弹性设计
提高场地应对雨水以及河道洪水的弹性,降低场地积涝风险,并对雨洪进行有效的净化、贮 存和再利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
2.2设计构思
1.文化表达策略
为保留政府所需的道德建设、提高居民道德素质的目的,在对该文化公园的改造中,保留了公园围绕“善”的主题,并从场地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寻找“善”的表达。
在对场地历发展的查阅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原始的山林沼泽时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时期,还是宗教建设兴盛、山水风景秀丽、文人名士云集的风景名胜期,都体现人对“善”的表达:原始时期,自然在人的心目中有着较为浓重的神秘色彩,因此表现出的“善”在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农耕时期,对自然的干预大大增加,但此时的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依然较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相互磨合,从而发展出与自然共生的乡土农业景观——桑基鱼塘,“善”从而表现为人地的和谐;风景名胜时期,场地周边宗教建设大大增加,文人名士云集于此,带动当地的道德教化,宣扬美德、传播智慧,其“善”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善、诚信、高洁等品德的弘扬与流传。
因此,对场地三个历史时期的典型景观进行一定的象征性再现,作为公园内的三大景区“滨水湿地区”、“农田鱼塘区”、“开放空间区(道德文化建设)”,体现“善”的主题。
2.生态建设策略
滨水湿地、农田鱼塘不仅作为场地中对于历史文化和主题表达的景观,同时其也有一定的生态意义。滨水湿地是通过将人工驳岸按“人工草阶—养料堆积—生境营造—自然坡面”的过程逐渐演变为自然式的滨水湿地,同时形成适合场地条件的生境系统,在雨季河道水流上涨、流速加快时,对洪水起到一定减缓流速的作用,并在河水向其后农田以及地下渗透过程中起到净化、滞留沉积物的作用。
农田鱼塘所形成的城市中的农业景观,在生态的意义上作为洪水来临时一个暂时蓄洪滞洪的收纳器,弥补河道由于受到挤占而损失的蓄洪容量,达到缓解洪水压力、降低水流流速的问题,农田鱼塘在滞蓄洪水的过程中同时对洪水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最终汇入后方的蓄水塘,可作为游乐用水和造景用水。
3.社会参与策略
滨水驳岸在由硬质向软质生态化的过程中,同时组织起人在滨水活动区不同时期的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场所灵活性。人工驳岸期,人的主要活动内容以滨水观景为主;人工草阶期,人的活动逐渐靠近河流,但仍然以工程措施对人与河进行隔离,避免安全事故,此时期人的主要活动为滨水剧场、阶梯观景台、休憩、戏水、野餐等;河水上涨期,草阶被淹没,人的活动区域成为洪水的容纳区;生境的演替过程中,野生植被逐渐蔓延发展,在靠近河道的区域人的活动被限制,两栖类、甲壳类、鸟类、鱼类等动物开始在此繁衍栖息。
运用植物及构筑物进行场地节点的空间营造,注重创造具有多种氛围和围合程度的空间类型,以满足运动健身、交谈沟通、社区集市、户外课堂等多种活动开展的需求。
4.经济节约策略
以鱼塘农田和滨水驳岸所形成的场地弹性景观,对于洪水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吸收能力,并解决公园中的雨水疏浚问题,作为雨水净化和存蓄的场所,缓解一定的市政排水系统压力,作为公园一项绿色基础设施,节约公园雨水处理成本,同时其可开展农事体验、园艺采摘、农苗播种等活动,吸引向往田园园艺生活的都市人群,为公园带来一定的经济来源。

3总结
本设计通过对场地的现状分析入手,从文化、生态、社会、经济四个方面提出场地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表达、生态建设、社会参与、经济节约四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并在设计中体现具体的实施措施,①文化上通过历史象征性景观的再现,一方面以“山林沼泽、农耕鱼塘、江南市 镇”为代表性的景观叙述场地历史发展,另一方面又在这种典型景观中表现出“善”文化:遵循 山水生态之善——尊重自然生态、敬畏自然山水;发展天人和谐之善——遵循自然规律、发展人 地和谐;弘扬道德名士之善——弘扬名士美德、宣扬与人为善。②生态上加强场地的雨洪弹性,利用农田湿塘、蓄水塘进行雨水存蓄和净化。③社会上增加场地的灵活性,提高社会参与。④经济上,增加农作物附加收益,减少水处理成本,降低管理维护费用。 在设计中,应将自然的能动性考虑在内,充分发挥自然的生态服务功能,使我们的城市环境 不 仅如山水之境般和谐优美,也能因势利导、就地取材、让自然做功,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融, 维护生态平衡,提升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网展用图1.jpg (311.27 KB, 下载次数: 688)

网展用图1

网展用图1

网展用图2.jpg (321 KB, 下载次数: 682)

网展用图2.jpg

使用道具 举报

huangxiting

积分:67

私信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