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 于 2021-9-3 19:21 编辑
作为汉阳区重要的绿色开放空间,汉江滨江绿地将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武汉在国际化发展中的形象窗口和新地标,同时也是城市双修中的首要工程,在未来城市生态修复中起到示范作用。 ▲实景鸟瞰图 设计挑战 项目属于城市化待完善区域,沿线有厂房、码头、管道突出物等建(构)筑物,滩地现状面貌十分杂乱。现有城市公共配套欠缺,周边人文资源相对较少且公共交通可达性较差,所在区域彭家墩民垸内观江视线较差。项目设计需综合考虑如何在不影响河道行洪能力、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打造滨水岸线,如何消除堤防隔阂,引导市民进入滨水空间、将绿地融入城市生活,如何通过优化景观设计和功能布局,营造特色生态滨水空间。
▲场地原貌 设计思路 展城市活力,活动与环境相结合,设置互动型景观,增强人在环境中的体验。构建多维度慢行系统,创造多元化城市活动空间。 展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既是空间构建的基础,也是景观设计的要素语言。现状水塘保留改造,雨水通过场地内净化系统三部分措施形成景观水体,达到收集、净化、再利用、排放的目的。 通过内外借景,通过“动、乐、行云、庭、台、流水、花、鸟、林”几个景观眺望点的设置,充分沟通场地内外的景观视线;同时几个眺望点也是统领全段风景的控制点。
设计亮点 花境——花海徜徉区 花海徜徉区占地113783平方米,其中水体面积1538平方米、绿地面积88611平方米、园路面积13827平方米、广场铺装面积905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752平方米。包括花海、花丘、花田、花阶、主入口广场等重要节点。 “花海”由不同等级的园路勾勒出叶子的造型,一片片叶片上种植不同的花灌木,层层叠叠。“花丘”在“花海”的南侧,在一座缓缓的山丘是片植花草,一座曲折的栈桥将花海、花丘连成一片,相互映衬。“花田”在主园路的南侧,与“花海”遥相呼应。绿地顺着地形分隔为一垄垄的,其间片植多年生的花灌木,再点缀三五成组的高大乔木。沿着园路布置了四处结合景墙、坐凳、铺装的小场地供游人歇息。
▲效果鸟瞰
▲实景照片 乐境——疏林草地区 疏林草地区是以椭圆形式层级下沉式大草坪和露天音乐广场构成,与滨水广场标志性环形雕塑形式相呼应,在满足人群游玩休憩功能的同时,兼具提供举行露天大型音乐会等活动的功能。露天音乐广场可搭建舞台,满足城市公园大型聚会、旅游观光、文化演艺的综合定位。外侧有两处听音观景的地形高点及一条空中长廊环绕,提供了一条高视点观赏游线。 音乐广场占地24391平方米,分三级台阶下沉,椭圆形的大草坪广场,在此举办一些音乐主题的嘉年华活动。花溪是一条宽10米到20米的水系,是全园北侧的最低点,负责收集疏林草地区的雨水。花溪内成片种植的浮水植物,驳岸草地缓坡入水,沿岸点缀河石配以挺水植物。景观主轴以一条景观步道将主入口广场和滨水广场连接起来。
▲实景照片 动境——运动休闲区 园区以“动境”作为功能定位,设计拟以主园路和运动步道为界合理划分动、静活动片区,其中静态活动区以亲子、健身活动为主,设计考虑以斑块化的多个绿地围合场地,除了能够有效搭建绿色骨架,还将尽可能避免场外车流和运动人群所带来的行进冲击。动态活动区则以球类运动、极限运动为主,空间上较为舒展,设计中不仅利用民垸与公园约3.4米高差,巧妙地依托堤坡设立球场看台,并沿堤坡南北走向设置各类球场,以达到空间最大化利用的目的。
▲实景照片
▲实景照片
▲实景照片 游境 ——滨江观光区 滨江观光区通过设计滨江观光道、城市阳台、休闲空间、滨水广场等一系列景观元素,大大丰富了此区域的景观内容,既能让观光者有良好的休闲体验,又在不知不觉中为观光者勾勒出一幅美好的滨江自然风光画卷。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充满生气、充满文化气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同时也展现了汉阳江滩绿色、生态、充满活力的形象。
▲实景照片
▲实景照片 水境——亲水景观区 在对现有水塘不做大的土方调整的前提下,基于水塘功能定位和景观效果考虑,将驳岸改造成自然入水式和自由阶梯式,水塘既是场地蓄水排水的重要节点,同时又为游人提供很好的亲水体验,丰富了植被种类。 ▲实景照片
▲实景照片 生境——林间活动区 林间活动区保留大部分原有水杉林,设计运动步道和游步道穿行其中,在入口景观节点建设健身广场服务周边居民,运动与生态结合,打造成为城市的活力社区公园。
▲实景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