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国无锡园林是中国近代园林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不仅反映着中国园林发展轨迹中的重要转型,还展现着民族资产阶级主导下的表象特征及风格,潜藏着长期未曾被深入剖析和挖掘的造园观念、动因及意匠。伴随着近年来各类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以园林中的人为切入点、专注传统理论与方法、进行史料的收集与重读让完整理解民国无锡园林成为可能。 本文自觉把握时间维度,重视阶段性状态考证,从剖析不同社会结构、家国认同以及造园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出发,明晰民族资产阶级的造园转向;运用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三步骤,挖掘民族资产阶级的造园目的;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情境下的建筑学图解,解读民族资产阶级的造园意匠与特征;总结归纳民族资产阶级的造园手法。 研究发现,民族资产阶级的造园动因,并未在1912年完成由私及公的转折,而是有一个进退过程,可以归类为“公”领域与“私”领域四个时期的二分。在这四个时期中,民族资产阶级通过竞争、合作或独善其身等行为,不断调整自身的造园目的,形塑出社会教化者、商人及文人的三种身份。在私园公用表象下,社会教化者的造园在教化民众的同时也兼顾了对家庭氏族福泽好运的美好期盼,具有墓葬祠堂与私园公用空间重叠并置的特征;在游览收费背后,商人的造园折射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国民政府执政后对于社会事业兴趣的减淡,以及对园居享乐的追求,具有道教景观与中西经营空间交织融合的特征;在归隐独处状态中,文人的造园打造了思索个人与国家归宿空间,一方面传承对知识渴求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则传播改造社会的新兴思想,具有传统范式与归隐避世空间相互嵌套的特征。最后,民国无锡园林的造园手法脱胎于对湖山风景的识别,在相地择址、平面布局、掇山理水、建筑兴建与花木栽植五个方面具有中体西用的特征。 本文通过构建场域与网络模型,分析“社会-人-园林”之间的关系,将民族资产阶级的造园背景、动因转向、造园目的、身份形塑、造园意匠及造园手法串联起来,回答了民国无锡园林是怎样被民族资产阶级从社会中创造出来的问题,旨在推动中国近代园林史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关键词:民国无锡园林,场域理论,家国认同,形塑身份,造园意匠,湖山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