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dapt 于 2019-7-1 13:43 编辑
城市地,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开径逶迤,竹木遥飞叠雉;临濠蜒蜿,柴荆横引长虹。——《园冶·相地》
本案位于常州市新北区,东临衡山路,与常州市外国语学校一路之隔,北侧及东侧均为建成商业及住宅项目,南侧为公园绿地,邻近常州江南环球港。周边生活氛围已成型,配套齐备,是近年设计中难得的城市之地。
对于城市空间,无论建筑、规划、景观,各专业设计师都应具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展示界面,应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以平延之势呼应城市形象,显而不露,引而不发,既能够以足够的尺度形成良好的昭示性,同时宛如屏障一般隔绝喧嚣嘈杂,藏心于境,藏情于景。
“高门楼,大挑檐,入门必有回型廊”不仅是戏谑,也是当下多数示范区的真实写照。在本案中,我们希望场地不仅是停留在形式表面的欢愉,而是能够引起参与者精神层面的共鸣。通过设计所传达出的场所精神,在展示区形成有别于外、静谧舒适的景观氛围,从而为参与者带来不同的游览体验。
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
出则繁华尽揽,入则静谧独藏,是古今文人所追求的极致归家体验,所表达的就是一种通过景观的步移景异,从而引起参与者心境的变化。由内而外为入尘世,清爽利落,收放自如尽显大气;由外向内为归田园,绿意盎然,春花秋月尽收眼底,水波潺潺,花开云展蔚为大观!
水院中心位置,一座艺术雕塑不仅成为场地亮点,同时提升了场地的人文气质。在设计中,我们不希望她是场地的绝对主角,而是希望她溶于环境,服务空间,却卓尔不群。我们取义“石出太湖”这一典故,以枝条穿插的形式来构成雕塑的轮廓,形成虚实相生的感受。如石生于水下,受水流雕琢、浸泡、冲刷,一朝成型,升出水面,水波倾泻而下的感觉——故名“琢石”。
临溪越地,虚阁堪支;来巷借天,浮廊可度。设计师利用廊的连接和渗透,串联起前场与建筑的空间,将景观与天光的联系紧密地结合为一体。阳光从墙壁的缝隙间浸入,在地面形成进退有致的虚实光影,同时,阳光洒向水面,通过反射将光投射在长廊的顶面上,形成更有层次,有趣味的光影关系。
似多幽趣,更入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