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一个销售道具,设计师更愿意将晓风印月的景观设计解释成一次未来景观空间美学的有趣尝试。
它像是个实验性的立体空间游戏,通过多层逻辑和空间套叠,形成一个结构性复杂的连续性立体空间,用严谨的直线条和弧线的张力,强化空间的渗透并扩大体验延展面,尝试用复杂的逻辑关系层层构建一个体系化的完整空间,这里面有风、有光、有植物、有水,当然,最最关键是有人。
设计师们希望能在这里见到预知之外的创造性行为发生。
基地位于杭州滨江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属于时尚科技并存的板块,住宅产品为现代风格的高层和超高层。而目前市场上作为销售卖场的景观场所,面积从曾经的2-3万平方米,缩减到3-4千平方米。景观设计经历了从花海湖面到一片纯粹静水面,销售方式也从传统售楼处,到书店、咖啡馆售楼,再到生活馆售楼。
景观的难点在于,针对目前竞争激烈的同质化市场,如何找到场地的特征和独特的语言,并用这些语言营造一个体验丰富而功能复合的场地。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设计想传达什么样的生活体验?在高新区为未来生活而设计的花园该是什么样子?设计师尝试构建一个关于未来美学的完整空间体系。实现从开放到封闭,从城市到社区,从街道到庭院的自然过渡,用一体化的设计语言构建规则,形成一个抽象化、极简化、多维度、扁平化的美学空间体验。
强化空间的动态性、连续性,来表达一种共时空间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感觉,从而给人不同凡响的体验,更强调人们经过连续的视点而体验到的空间效果,而不是一个视点观看到的效果。
在前场空间和城市的关系处理上,设计师建议将空间还给城市,利用建筑物前场的空地形成城市开放空间,这个想法得到了甲方的支持,因此仅有的4000平米场地,约有1/3面积是朝向城市开放的。设计中利用建筑立面和围墙在基地周边形成连续街面,提取的建筑语言对围墙进行景墙式处理,深浅色的窗洞式造型结合导入式的布局,给空间边界增加延伸感的同时又形成连续空间的暗示。而打开的前场可以同时供业主和公众进行各种活动,最终整个前场在为城市片区慷慨的提供了连续街道和敞开院落的同时,在空间形态、景观体量、形式语言等多方面都与周边建筑形成了强烈对比,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景观空间。
约400平方米的内院实在不大,除了保证游走的乐趣外,还需要预留一部分用作销售活动场地。因此仅在活动场地和游走动线的缝隙中布置了少量的水景,但是由于水面从前院延伸过来,又在内院的汀步处消失,形成大水面的空间暗示,无形中延伸了水面,扩大了空间感受。
同时,用廊架将主体建筑和样板建筑进行串联,延续窗洞墙、格栅墙的手法,独立出品牌馆、VIP小花园。这样,在游走的动线中,视线会穿过一个个的小院和窗洞, 或回看前场的水面,或是看到后场的软景,再次延伸了视线。
内院的线条设计是极简的,多维的是空间。当米白色的艺术涂料搭配少量的灰,结合铝线条和不锈钢金属收边,使形体挺括,深浅对比强化了纵深感,白色基调让整个空间色彩的承载力变强。搭配暖白的灯光,彩色的雕塑,整个场地、水景和天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尤其内院中心凸面雕塑“瞳光”的互动处理,使得整个场地变得更加生动。
在到达动线的组织上,通过景墙分隔了一个折返式的L形动线,一半是低处的车行,一半是高处的人行,中间用窗洞隔墙隔开,形成似连实不连的空间,所有的墙体和窗洞,延展至天花板,将二维空间营造成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
在创作过程中,活跃的团队激发了非常多的可能性。由于人行动线需要往返使用,在返程的动线尽端处,融入视错觉元素,用窗镜结合连续的拱门形成了无尽的门的有趣的体验。这些窗洞、门洞、回廊,看似单一的空间又相互作用,产生微妙的联系。使空间更整体、更丰富、更连贯。最终,设计师在小小的4000平米范围内,结合内院动线,解决了22个停车位,形成约200米开合有序的游走动线。
设计中尽可能不去做焦点式的立面处理,而更强调序列化、引导式的立面处理,用同建筑一致的色调和语言,将整个空间组织起来,将建筑和场地串联起来,最终不分你我。我们尽可能的用结构性的复杂来替代碎片式的丰富,通过连续性的墙体开洞、错位、串联、渗透、深浅等处理手法,让人更多的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游走的乐趣,是设计的目的所在。
设计师选用从建筑提取的白色结合一部分灰色形成场地的基底色。艺术涂料的白色和质感涂料的灰色对比,在强化空间层次的同时,突出了雕塑、软景和人,同时以白色为依托的画面,排除了一切再现因素,将不同的结构元素和装置元素整合在一起。于是,米白和灰调的墙面,黑金沙水面与白色豆砾石的地面,让其中绿色的草坪、蓝色的天空、以及彩色的雕塑,当然还有彩色的人得以凸显出来,这种色彩留白的处理除了控制了项目的成本外,也给访者带来了另一番体验。
雕塑位于开敞的前场空间,由直径800MM树脂幻彩圆片堆叠而成,我们给它取名“流光”,在白色建筑和深色水面的映衬下形成多彩的光。让光、水、植物、场地和人的相互作用下,形成非常多有趣的互动。
|